Photo by Elimende Inagella on Unsplash **內文含個人投資隱私,請勿轉載** 我們透過台灣的證券商投資台股,透過複委託或海外券商投資美股,各家券商的平台或 app 也都會幫我們計算投入成本、目前的資產淨值、未實現損益、投資報酬率 …… 等數據。不管是我自己或是我的理財規劃客戶,在每年定期檢視的時候,都會依賴這些數據來確認理財目標的達成狀況。 但是,對於投資平台呈現給你的數據,你有懷疑過它的正確性嗎? 過去我也沒懷疑過這些數據是否正確,不過因為理財規劃顧問工作的需要,所以我除了記帳之外,也養成了做投資紀錄的習慣,而剛好前陣子在計算報酬率的時候,把記帳金額、投資紀錄表、銀行實際扣款金額,以及投資平台的數據做對照,才發現投資平台的報酬率可能不一定正確,也不一定代表投資人真實的報酬率。 除了數據有落差、投資平台呈現的報酬率可能讓你過度樂觀,文中我以我真實投資的例子來分享投資平台數據的 3 大錯誤,以及因應的做法。 一、投資平台數據的 3 大錯誤與因應做法 1. 總投資報酬率 (ROI) 衡量投資報酬率的方法有很多種,投資平台常見、也較容易計算的是總投資報酬率 (Return of Investment, ROI) ,是投資淨損益相對投入總資金的比例。 總投資報酬率 (ROI) =投資淨損益 ÷ 總投入資金 舉例 1 :投資人 A 拿出 100 萬元單筆投入某檔 ETF , 1 年後以 120 萬元賣出 ETF , A 的淨損益是 20 萬元。 A 的總投資報酬率 = 20 萬 ÷ 100 萬= 20% 舉例 2 :投資人 B 拿出 100 萬元單筆投入某檔 ETF , 5 年後以 120 萬元賣出 ETF , B 的淨損益是 20 萬元。 B 的總投資報酬率 = 20 萬 ÷ 100 萬= 20% 舉例 3 :投資人 B 每年定期定額 20 萬元投入某檔 ETF ,投入 5 年共 100 萬元, 5 年後以 120 萬元賣出 ETF , C 的淨損益是 20 萬元。 C 的總投資報酬率 2 = 20 萬 ÷ 100 萬= 20% 你可以發現 A 、 B 、 C
- 取得連結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